|
|
物流成本总体可控 四因素影响降本提质——天津市制造业企业物流成本调研报告 |
![]() |
日期:2025-07-31 稿源: |
内容提要:近期,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对50家企业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市制造业企业物流运输以公路为主,物流外包率高;五成以上企业物流成本下降,但市场“内卷”是主要因素;建议在市场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协同、运输模式、两业融合等方面加大力度以促进物流降本增效。 物流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有效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畅通经济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天津制造业企业物流现状与成本影响因素,促进物流降本增效,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对50家企业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市制造业企业物流运输以公路为主,物流外包率高,营业成本中,物流成本占比较低;五成以上企业物流成本下降,但市场“内卷”是主要因素;建议在市场监管、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协同、运输模式、两业融合等方面加大力度以促进物流降本增效。 一、我市制造业企业物流现状 (一)调研企业采销辐射全国,公路运输占主导地位。 调研的44家制造业企业中,38家企业采销范围广泛,产品销往国内外,占比86.4%,只有6家企业在天津市内采销。在主要运输方式的选择上,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成为主流;水路、铁路等受线路、周期、集货时间长等条件的约束,成为公路运输的补充;航空运输成本较高,仅适合高价值或紧急货物。调研数据显示:选择公路运输的企业占比90.9%,选择水路运输的企业占比31.8%,选择航空运输的企业占比为18.2%;另外还有4家企业选择多式联运,2家石油企业主要采用管道运输。 (二)物流自营投入大,九成以上企业物流外包。 物流自营需要专业人员和车队,前期投入大,后续运营和管理成本高,物流外包是多数企业的选择。调研数据显示:物流外包的企业有42家,占比95.5%,其中31家物流完全外包,11家物流部分外包。物流部分外包的企业,根据不同的运输距离灵活选择外包或自营,如某钢铁企业拥有15辆氢能重卡,负责厂区周围50公里以内的倒短运输,天津市外的运输采用外包。2家物流完全自营的企业,一家为大型钢铁企业,物流由下属物流公司负责;另一家为微型金属零部件加工企业,基本是本地企业来料委托加工,产品自行送货或委托客户自提;上述2家企业受经营规模的影响,自营物流集约化,使物流运营更经济。 (三)价格“内卷”是目前物流成本下降主要因素。 调研数据显示,九成以上企业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比例低于10%,其中75%的企业比例在5%以下,只有1家微型金属零部件加工企业(物流自营)表示物流费用比例为15%。某食品企业表示,2024年的物流费用共计640万,占总运营成本4.2%。 另外,物流成本涉及原料采购,成品的仓储、包装、运输、装卸搬运、配送等环节。在各环节成本中,68.2%的企业认为运输费用占比最高,同时54.5%的企业表示近两年物流成本整体下降,其中运输费用下降占比最大。调研显示,运输费用下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物流市场“内卷”,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表示,当前物流市场供大于求,物流企业竞争激烈,“低价”导向造成外包费用单价降低。某运输企业表示,目前运输市场门槛低,同质化竞争激烈,价格战愈演愈烈,运输价格持续走低。数据显示:57.1%的调研企业选择物流时会优先考虑“低价”,某食品制造企业表示由于物流企业价格“内卷”,2024年物流外包费用同比下降12%左右,预计今年会继续下降。 (四)通过多种方式,推动物流重点环节降耗提质。 企业在运输方式、路线规划、优化包装等环节也积极采取措施推动综合降耗。一是选择更经济的运输方式。某化工企业反映,华南地区基本选择水路发货,节约成本。二是对相似及对流路线合并处理,尽量整车或拼车发货。某印刷包材企业对小订单采取拼车发货;某物流公司表示,会尽可能合并相似路线并通过对零担货物的调配降低运输成本。三是使用新能源车辆降低燃料成本。某钢铁企业使用氢能重卡代替传统燃油重卡;某运输企业23年购置了8辆电动新能源车。四是使用可循环包装。某玻璃制造企业反映,将包装用一次性木箱替换为可循环铁架后,总物流成本有所下降。 另外,数字时代,物流信息化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核心驱动力,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以深度协作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优化,创造了“1+1>2”降本效应。一是制造企业依托物流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智能化管理降本提质。某物流企业为我市某乳品企业量身打造一站式自动化智能仓储物流解决方案,以仓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来降低运营成本。二是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探索新合作模式,实现资源整合。某滚轴生产企业通过加盟两家物流公司,每月能节约成本近6万元。某汽车制造企业带领物流企业开展生产方式改善,实现了商务降本。 二、四方面因素影响企业降本提质 调研显示,仍存在四方面因素影响我市企业降本提质,分别为运输方式单一、零担物流成本高、物流服务质效不足、新能源车运维难。 (一)运输方式单一,多式联运使用率较低。 调研数据显示,54.5%的制造业企业物流只依靠公路运输。据了解,部分企业由于销售地、产品特性、运送时效等原因,无法使用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多式联运使用率较低。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反映,铁路运输集货时间长,中转环节多,虽然成本低,但运送时效性较差,因此主要采用公路运输。某汽车制造企业表示,产品运输中海铁联运占比约三成,虽然海铁联运的单台汽车成本要比公路运输便宜200元左右,但为了保障时效,六成以上仍然采用公路运输。 (二)零担物流成本高,信息化程度低。 零担物流灵活机动,方便快捷,但存在周转环节多,运输效率低,行业整体信息化程度较低的问题。某家具制造企业反映零担物流费用高,比干线运输高三倍左右,主要原因是企业位于滨海新区,最近的零担集散地在空港,距离较远,而且零担物流环节较多,时效性低。某医药制造业企业表示零担物流市场信息化未闭环,货主发货的物流信息获取效率低下,基本都是环环电话沟通和跟踪。某汽车制造业表示零担物流的物流信息获取效率低,不如整车物流。 (三)新能源车辆助力降本,但维护使用受限。 新能源车辆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也存在着效率低、保险难等问题。某玻璃制造企业反映相关部门要求运输使用电车占比达到20%,由于货运量较大,日均电车车次需达40辆,电车充电频率较高影响企业生产效率,同时,已投入十几万自费安装快充充电桩。某调味品生产企业表示,新能源货车上保险难,今年保费较去年上涨三倍。某汽车制造企业表示,我市加氢站较少,氢能源汽车只能跑固定线路才可以顺路加氢,且经常排队,影响时效。 (四)物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满足多样化需求。 调研企业对物流企业的期盼主要集中三方面:改善末端配送服务质量,提升配送时效和满足及时性需求。某医药制造企业表示综合物流市场管理规范性不足,部分物流企业不给提供相应的税票,尤其是物流园区的零担物流。某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表示国内运输司机普遍文化程度低、不能充分理解半导体行业客户送货要求,导致运输客诉及服务客诉较多。某化学原料制造企业反映当前存在驾驶员年龄老化,学历不高的问题,年轻人不愿意跑长途,希望提高司机的整体素质水平。 三、推动我市制造业物流降本增效的期盼与建议 调研显示,当问及企业对降低物流成本的期盼时,65.9%的企业希望加强经营主体建设,加大政府对物流企业的帮助扶持;47.7%的企业希望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29.5%的企业希望能够加强物流信息化平台建设,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还有20.5%的企业希望从标准化建设着手,提升物流产业标准化水平。结合调研情况和企业期盼,对我市制造业物流降本增效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强化市场监管遏制价格内卷,促进市场良性竞争。 应尽快遏制当前物流市场“内卷式”竞争,集中整治劣质低价等市场现象,规范物流市场准入标准和行业运行模式,健全经营主体退出机制,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调节器作用,组织制定行业规范,推动行业自律,维护市场秩序,打造差异化竞争生态,促进物流行业健康发展。深化物流领域市场化改革,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确保产业政策和竞争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协调统一,消除因政策差异导致的市场分割,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 (二)加大运输网络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结构性降本。 加强联运枢纽、仓配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天津港优势,开拓内贸海路铁联运,建立天津港内贸货物集散地,缩短企业物流半径。优化运输结构,提升铁路、水运在货物运输中的运力占比。加强路网配套和新能源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如加氢站,快充站、电动重卡换电站等。实施物流标准化试点,引导和支持上下游企业采用标准化设备,同时以“两新”政策为契机,支持物流设备设施的标准化改造,促进上下游设备的衔接,逐步形成相互配套、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物流应用标准体系。 (三)依托数智技术增强信息协同,推动数智化降本。 推广应用智能化设施设备,帮助物流企业加速进行数智化变革。深化物联网、大数据、供应链协同等技术应用,推动物流基础设施、装备及园区的智慧化,仓配运智能一体化。政府牵头搭建统一的物流信息平台,推广智能调度系统,实现数据共享,推动物流资源整合,打通供需两端信息壁垒。支持企业搭建信息共享、业务协同的供应链平台,优化供需企业之间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连成一体,增强供应链端到端的控制执行能力,提升供应链物流的优化管理和成本控制。 (四)加快培育多样化的运输新模式,推动技术性降本。 积极探索无人机配送、自动驾驶等新型运输模式,继续实行新能源车辆补贴政策推动物流绿色低碳发展。政府或行业协会牵头,建立制造业物流共同配送中心,整合多家零散订单,探索货物混装集约化运输,对参与共同配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或补贴。加快建设多式联运体系,培育多式联运骨干企业,打通多式联运的堵点。构建对流线路、循环线路,充分利用返程运力,减少空驶空载,提高车辆使用效率。对重点物流企业、项目给予支持,以政策引导资金流向、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作用,鼓励物流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大技术创新。 (五)积极推进两业深度融合,推动系统性降本。 推动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融合发展,打破企业边界,统筹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和网络实施布局,降低供应链全链条物流成本。鼓励引导物流企业主动与制造企业对接,深度参与企业供应链全过程,加强技术联动,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的实时采集,互联共享。支持物流企业创新服务模式,逐步从单一运输仓储服务向供应链集成物流服务转型升级,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末端配送能力和水平,让物流服务更加便捷和高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