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调查服务    法规制度    政策解读    要闻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  调查服务  >  统计分析信息
新产业、新业态助力农村劳动力就业吸纳作用逐渐显现
日期:2021-06-17  稿源: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内容提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动能不断增强,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有效弥补了传统动能减弱对经济的影响和冲击,确保了国民经济稳中向好。为了解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对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产生的影响情况,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开展了专题调研,调研结果显示:我市新产业、新业态相关产业已吸纳三成农村劳动力就业,且就业状况普遍优于传统产业就业人员;预计未来还将有约两成农村劳动力加入新产业、新业态相关产业工作,但从业人员也存在一些担忧,遇到了发展瓶颈。文末就如何借势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抢抓就业机遇,给出进一步拓展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注入就业活力的政策措施。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对全市涉农区16岁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在新产业、新业态就业、创业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收集有效问卷1924份。被访的农村劳动力从年龄结构看,16-19岁的占比0.5%,20-29岁的占比8.2%,30-39岁的占比19.5%,40-49岁的占比25.7%,50岁及以上的占比46.1%;从性别结构看,男性占比46.8%,女性占比53.2%;从受教育程度看,小学及以下占比14.6%,初中占比56.7%,高中/中专/中职占比14.6%,大专占比7.7%,本科及以上占比6.4%。

  一、新产业、新业态相关产业吸纳近三成农村劳动力就业

  随着我市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三产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积极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调查数据显示:近三成农村劳动力在相关产业就业,从业人员月均收入达到4862元,工作满意度较高,各项社会保障水平优于传统行业人员。

  新产业、新业态吸纳近三成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对于相关产业的认知尚且不足。被访的农村劳动力中有73.0%的人员处于从业状态,从务工类别看:农业自营占比14.1%,非农自营占比8.1%,务工占比48.7%,兼业占比2.1%;从新旧产业类别看,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的占比27.8%,从事传统产业的占比45.2%。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相关工作的被访者,主要集中在设施、现代农林牧渔业、农家乐、采摘等休闲农业以及环保治理等新兴产业中。此外,还有部分农村劳动力从事外卖员、快递员、网络主播、app平台开发和维护、现代养老及母婴、病人陪护等生活服务,虽然从业人数不多,但涉猎范围较广。然而农村劳动力普遍对新产业、新业态的认知尚且不足,仅有31.1%的正在从事新产业、新业态工作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属于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其他被访者由于对相关产业的界定范畴不了解,虽身处其中但不自知。

  新产业、业态从业人员收入水平相对较高,超九成从业人员认可自己的就业状况。调查数据显示:新产业、新业态相关从业人员中有38.3%的人主要从事设施、现代农业生产以及农家乐、采摘等休闲农业,这些被访者的月平均收入为3644元,除去这部分人群,其他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的月平均收入为4522元,较传统产业从业人员3926元的月平均收入高出596元。较高的收入水平使得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普遍认可自己目前的就业状况,认为很满意的占比18.7%,比较满意的占比35.5%,满意的占五成以上。此外,一般或差不多的占比39.3%,对就业状况感到不满意的占比4.8%,很不满意的占比1.7%。而传统产业从业人员对自己目前的就业状况感到非常满意的占比14.9%,比较满意的占比34.8%,满意程度为49.7%,低于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4.5个百分点,表明我市农村劳动力在新产业、新业态相关单位从业可以获得更高的工作满意度。

  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享受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但已优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新产业、新业态相关部门,特别是一些网络平台由于处于初始发展阶段,相关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使得部分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数据显示,我市农村劳动力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的受访者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仅有39.1%,认为自己的劳动权益得到保障的占比69.7%,由于部分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没有得到应有的法律保护,有25.9%的从业人员遭遇过工资拖欠情况。而传统产业从业人员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为32.6%,认为自己的劳动权益得到保障的比例为61.5%,均低于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表明虽然我市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但已优于传统产业从业人员。

  二、新产业、新业态相关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潜能较强

  乡村振兴作为“新战略”,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新事物”时间较短,随着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市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作用也会逐步增强。调研结果显示,超四成农村劳动力有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相关工作的意愿,五成人想接受有关职业技能培训,助力自己获得岗位技能,但是同时也存在五方面的担忧。

  超四成农村劳动力有从事新产业、业态工作的意愿,主要基于工作时间的灵活性。数据显示,有42.2%的被访者愿意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相关工作,有35.1%的被访者由于对新产业、新业态缺乏认知,说不清是否愿意从事相关工作,另有22.7%的被访者表示不愿意。有从业意愿的被访者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一是超五成被访者认为新产业、新业态工作时间较为灵活,可以兼顾家庭;二是有两成被访者认为新产业、新业态的工作收入与付出成正比,只要肯努力,收入较高;三是近两成被访者认为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新兴领域,存在较多机会,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很有发展前景。不愿从事相关产业的被访者普遍认为新产业、新业态对于学历、技能等要求较高,认为自己能力达不到,还有部分人由于对从业后的收入以及社会保障担忧而不愿从业。

  五成农村劳动力愿意接受新产业、业态相关职业技能培训,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中近七成认为职业技能培训会对目前的工作有帮助。被访的农村劳动力中,有33.8%的人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其中:接受过基本素质培训的占比9.5%,接受过职业知识培训的占比9.5%,接受过职业技能或实践培训的占比11.8%,接受过家政类培训的占比3.0%。而对于新产业、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有50.8%的被访者表示愿意接受,有33.4%的人表示说不清,有15.8%的人表示不愿意,可见我市农村劳动力对于接受新产业、新业态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相对较高。进一步对已从事新产业、新业态的被访者了解职业技能培训是否会对目前工作有帮助时,有22.2%的人认为会有很大帮助,有42.1%的人认为有一定帮助,有11.0%的人认为没有帮助,另有24.7%的人表示说不清,表明推广新产业、新业态相关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较高。

  对于就职于新产业、新业态相关部门,农村劳动力还存在五方面的担忧。虽然我市农村劳动力有较高的意愿就职于新产业、新业态相关部门,但是他们还存在五方面的担忧:一是有22.8%的被访者担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新兴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不确定;二是有19.5%的被访者担忧自身综合素质偏低,难以胜任相关工作;三是有16.8%的被访者担忧新兴产业岗位发展较快,自己跟不上需求变动,被替代的风险较高;四是有13.7%的被访者担忧新产业、新业态相关工作收入存在较大的不确定、不稳定性;五是有10.0%的被访者担忧新产业、新业态被大众认知度、接受度不高,市场规模小,创业难度大。

  三、新产业、新业态相关产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新产业、新业态呈现快速发展与崛起的良好势头,带动扩大就业成效明显,已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蓄水池。我市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正在逐步走上新产业、新业态就业岗位,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在相关岗位从业的劳动人员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蓟州区一位被访者主要经营设施农业,种植了30亩的月季花,年净收入达到了十几万元;宝坻区一位被访者经营蔬菜大棚,不仅自己取得了较高的收入,还雇佣了部分村里60周岁以上的老人,解决了村里部分老人的就业问题;静海区的被访者开网店销售电动车、山地车,解决了3人就业问题,收入较为稳定;宁河区的被访者通过创建微信群,开通了社区买菜功能,在方便了顾客的同时,自己的收入也得到提高,月净收入在3000-5000元之间。然而,还有部分被访的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或有从业意向人员还面临发展瓶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我市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被访的农村劳动力认为我市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方面还面临一些挑战:有近五成人认为由于我市在新产业、新业态方面宣传较少,民众对新产业、新业态的认知缺乏,使得人才吸引力不足,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制约;有34.6%的人认为我市新产业、新业态的规模效应不够,缺乏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品牌效应;有31.1%的人认为我市新兴产业市场需进一步规范管理,应当构建相关管理体制机制,有效保障从业人员的各项权益;有25.1%的人认为新产业、新业态相关产业的市场活力较低,相关产品的消费购买力不足。

  二是有创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遇到三方面困难。在了解是否想在新产业、新业态相关产业创业时,五成农村劳动力表示有意向。进一步问到在创业时曾遇到或将会遇到的困难时,被访者普遍反映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困难:一是有45.8%的人表示自己想创业,但是缺乏创业思路;二是有43.1%的人表示自己缺乏创业知识和经验,对新产业、新业态相关领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三是有39.4%的人认为自己在创业时缺乏前期创业资金,融资难、成本高。另有一成人认为政府在相关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还有一成被访者存在招工难方面的问题,很难招到相关领域的高素质人才。

  四、进一步扩大我市农村劳动力在新产业、新业态相关产业就业的政策措施

  为支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岗位需求带动扩大就业,让新产业、新业态相关产业成为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蓄水池,对冲经济转型对我市就业形成的压力,建议从农村劳动力对政府关于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的五点期待入手,助力我市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从而使更多农村劳动力获利,获得相关就业岗位。

  一是近五成被访者期待政府充分利用区域产业资源的特色优势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加大宣传力度。建议各行政村依托自身优势,不断深度挖掘产业发展多种功能,通过政府扶持、政策引导、市场化运作,形成优势特色新产业、新业态。已发展成熟的行政村应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介绍成功经验,助推发展中的行政村尽快形成优势新产业、新业态。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还要加大新产业、新业态的宣传力度,让更多民众接受和了解相关产业。对于已初具规模的新产业、新业态,政府应搭建平台,助力从业人员宣传相关产品,像静海区一对夫妻种植农业大棚,他们迫切希望政府能提供一个平台来宣传自己的采摘园。

  二是超四成被访者期待政府加快培育优势新业态产业集群,打造天津特色新产业、新业态产品品牌。调研数据显示,不少被访者认为我市新产业、新业态的规模效应不够,缺乏龙头企业,尚未形成品牌效应。因此,建议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产业、优势项目,逐步形成规模,创建新产业、新业态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走以产品带品牌、以品牌带市场、以市场带基地、以基地带产业的路线,引导、支持新型产业经营主体创建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对已有品牌,着力提升品质,增加品种,进一步做优、做响品牌,放大品牌效应。宝坻区一位经营蔬菜大棚的被访者表示,自己种植的是无公害蔬菜,想申请绿色食品标志,但是由于一些因素,一直没有申请下来,希望政府能简化流程,加快审批进度。

  三是三成被访者期待政府大力发展休闲养老、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劳动力易于参与的新业态产业,激发市场活力。以“互联网+”和“生态+”为抓手,以拓展新业态功能为方向,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目标,加快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和转型提质,特别要大力发展休闲养老、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农村劳动力易于参与的新业态产业。如蓟州区的青山岭村,作为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行政村,充分利用景区优势,开发旅游资源,升级改造农家院,有效带动了全村近百户村民参与经营农家院,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北辰区的刘安庄村利用网络交易平台,拥有阿里巴巴交易平台活跃网店100余个,跻身天津市淘宝村5强。因此,要充分激发新产业、新业态的市场活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强化新产业、新业态对就业市场的支撑作用。

  四是近三成被访者期待政府完善和建立新产业、新业态社会保障体系,规范管理体制机制。由于新业态下劳动用工形式与传统的劳动用工不同,具有工作与职业边界模糊、工作与雇用逐渐分离的特征,这样的就业模式增大了从业者面临的市场风险,包括收入不稳定,无就业保护等;在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以及当前的就业保障体系方面,容易出现监管“盲点”。因此,需要建立适应这种新业态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找到从业者与新业态企业之间的平衡,规范管理体制机制,为从业者提供必要的就业保护。制度内容建议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经验,逐渐摸索出合理、合规的制度。目前,部分新业态从业人员主要同网站或应用程序签订合同,可以先从此类已形成一定行业规范的新业态着手,逐步全面规范新产业、新业态社会保障体系。如:武清区的一位被访者已经从事了多年的快递货运,但是一直没有正式入职,也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他希望政府能予以规范,让他能够正式入职。

  五是近两成被访者期待政府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氛围,鼓励自我创业。加强人才培训和吸引力度,围绕农村新业态发展需求,积极与高校、企业等机构合作,加大从业人员和意向人员的培训力度,助力新产业、新业态人才素质的提升。鼓励各行各业的专业优秀人才“下乡”,投身农村新业态发展。支持微商电商、网络直播、现代农业等多样化的自我创业、分时就业,让更多农村劳动力加入进来,促进我市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技术和金融支持,对农村新业态从业人员及返乡人员、青年农民等人群围绕新业态创新创业,提供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建议,提供授信和贷款支持,为创业者全面解决创业困难。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津ICP备14004014号 网站标识码bm36000008
联系方式:022-27230783
版权所有: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技术支持: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