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 页    组织机构    工作动态    调查服务    法规制度    政策解读    要闻公告
 
您当前的位置 : 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  统计法治署名文章  >  津南
切实实施民法典,依法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日期:2020-12-31  稿源:津南调查队

  国家统计局津南调查队党支部书记、队长  孙增刚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部法律自2021年1月1日开始施行,民法典的诞生让中国人民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实现了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的生动实践,也是新时代中国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真实写照。

  一、编纂民法典的历程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党和国家曾于1954年、1962年、1979年和2001年先后四次启动民法制定工作,但受当时条件所限未能完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商事法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大批民事商事法律,为编纂民法典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顺应实践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把编纂民法典摆上重要日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对编纂民法典作出部署。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经过5年多工作,民法典终于颁布实施,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

  二、充分认识编纂民法典的重大意义

  1.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需要。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制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编纂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不仅能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成果和制度自信,也能为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编纂民法典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编纂民法典,全面总结我国的民事立法和司法的实践经验,对现行民事单行法律进行系统修订纂修,不断健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治方式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编纂民法典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编纂民法典,进一步完善我国民商事领域基本法律制度和行为规则,为各类民商事活动提供基本遵循,营造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4.编纂民法典是增进人民福祉、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编纂民法典,健全和充实民事权利种类,形成规范有效的权利保护机制,对于更好的维护人民权益,不断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民法典的鲜明特色

  民法典共1260条,分为7编,包括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和侵权责任,是围绕着民事权利的确认和保护的中心构建起来的严谨的逻辑体系。民法典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方面权力平等保护;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时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

  1.民法典的中国特色。我国民法典是一部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国情、彰显中国精神的民法典。民法典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自愿、诚信等民法基本原则,均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民法典充分反映了维护基本经济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民法典第一条就规定,其立法目的之一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民法典切实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维护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物权编规定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宣示整个物权编维护基本经济制度,着力于促进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2.民法典的实践特色。我国编纂民法典的过程在合理借鉴世界法治文明建设有益成果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从我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伟大实践的最新成果。民法典共七编,除人格权编外,其余各编都是在现行法律的基础上修改完善后形成的,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立法经验的继承与发展。在民法典编纂工作中,我们全面梳理总结了民事司法实践经验,将行之有效的司法解释上升为法律规范。民法典体现了民事生活实践的最新理论成果。民法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条文规定都来源于生活实践。

  3.民法典的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编纂民法典,通过完善权利保护和救济规则,更好地维护人民权益,适应人民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例如,民法典单独设立人格权编,强化了对人格权的保护,落实了党的十九大关于保护人格权的要求,体现了宪法保护人格尊严的价值。

  四、民法典亮点解读

  1.见义勇为行为可免责。现实中因救人反被告的事件多次发生,“扶不扶”“救不救”一度困扰公众。民法典进一步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

  2.居住权为“以房养老”扫平障碍。老人可以通过“以房养老”模式,把房子过户给子女或卖给他人,同时要求设立居住权。民法典首次在用益物权中增加居住权,房子只要设立了居住权,即使没有房产证,也可长时间乃至终生居住。一方面,保障老人对房子终身居住的权利,老有所依;另一方面,通过房屋所有权的出让获得经济收入,老有所养。

  3.保护业主合法权利。有的物业公司一遇到欠缴物业费就断水断电,简单粗暴处理问题。民法典明确物业服务人不得采取停止供电、供水、供热、供燃气等方式催交物业费。除此之外,民法典还规定了小区电梯广告、外墙广告收入归业主共有。

  4.制止“霸座”行为有法可依。在没有法律规定前,“霸座”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只能道德谴责。民法典明确规定,旅客应当按照有效客票记载的时间、班次和座位号乘坐,这一规定让执法者有法可依,维护了社会秩序。

  5.保护个人信息。数字化时代,个人信息如何保护?面对人肉搜索、垃圾短信、电信诈骗等挑战,民法典确认和保障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并规定个人信息利用的基本规则,让个人信息使用有法可依,将有效遏制过度搜集个人信息的乱象。

  6.增加遗嘱形式和遗产管理人制度。民法典继承编最大的亮点是尊重被继承人的意志。不论是增加打印遗嘱形式,还是规范遗产管理人制度,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被继承人的权益。例如对于遗嘱,只要被继承人的遗嘱内容是真实的,是真实意思的表示,遗嘱又在外观形式上符合法律要求,就可以按照遗嘱去处分其遗产。

  7.细化高空抛物责任条款。近年来,有关高楼抛物致人损害的事件时有发生,由于难以确定肇事者,法院最终不得不判定全楼业主和物业共同赔偿。民法典对高楼抛掷物或坠物致人损害的责任作出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明确公安等机关应当依法及时调查,查清责任人。

  8.禁止高利放贷。近年来,“校园贷”“套路贷”等频发,高利贷问题引起广泛关注。民法典禁止高利放贷,表明了国家鼓励人们投资实体经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解决因高利放贷导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

  9.增设离婚冷静期。在婚姻关系中,夫妻可能会因为一时冲动就放狠话、闹离婚。民法典中设置“离婚冷静期”。为了减少轻率离婚、冲动离婚现象,维护家庭稳定,规定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任何一方不愿意离婚的,可以向婚姻登记机关撤回离婚登记申请。

网站导航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津ICP备14004014号 网站标识码bm36000008
联系方式:022-27230783
版权所有:国家统计局天津调查总队 技术支持:津云